世界杯压球app|平台下载

首页 > 学校要闻

【八五芳华•记忆】世纪扬帆 回忆在《北京机院报》当记者的那些年

2022-07-18

  李艳波: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2004届毕业生。现工作单位为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。

  回忆,如同思念,是一种很玄的东西。毕业18年了,很多场景依然在脑海中浮现。正所谓近乡情怯,提起笔来,落到何处,颇费一番脑筋。那就从《北京机院报》写起吧!

  我叫李艳波,1999年考入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,2004年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。期间经过了专升本考试,在学校一共读了五年。

  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,学校的活动相当多,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《北京机院报》。到校第一天,宿舍里就有同学送来了报纸。8开校报,第一、二版是学校新闻,第三、四版是副刊。读着学长学姐们写的文章心潮澎湃,梦想也要成为这样的人。

  在《北京机院报》上发表文章的学生,大部分来自校报记者团。在学校告示栏里看到招新广告,我立刻就去报了名。招新需要提交稿件,还有面试。面试那天,我在8楼上课,面试在1楼,没有电梯。不能耽误课,就课间跑下去面试,再爬上8楼,累得上气不接下气。

  幸运入选记者团,不过不是记者,是通讯员。记者算是有身份的人,需要考核才行,每年也就十多个记者名额。能成为记者要靠寻找选题、写稿件、发表稿件。当时没有电脑,写稿用的是400字的格子纸,写作俗称“爬格子”。

  高中时候是理科生,写得最多的估计也就是征文,偶尔获奖也不算什么。文学素养、笔墨基础相当的弱。为了能写出一篇可以在院报发表的文章,我几乎把能看到的院报都熟读无数遍,去图书馆读报纸、找选题。师兄葛建军推荐我看《南方周末》,报纸太大,就盖在身上读。

  当给院报编辑部投递第十篇稿件的时候,当时记者团副团长肖路找到我,说你将有作品发表在校报上了!刚要表示兴奋,他又转折说:“不是你写得有多好,而是这种坚持的精神感动了老师,老师把你的稿子修改之后发表了。”

  肖路对我大加肯定,记者团的老记者们纷纷伸出援手,从写稿、选题上多加指导。粗略计算一下在《北京机院报》发表的文章,大概有30多篇。毕业的时候整理了目录,如今找不到了,只剩余几张剪报。大学五年,以院报为媒介,用青春的笔,见证了学校发展的闪光瞬间。

大一破格成为学生记者

  1999年冬天,大一的我破格成为院报记者团的正式记者。除了上课学习,我都是在找选题,写稿中度过。有时候师兄师姐会派来选题。记得三个记者去采访学校供暖情况,回来写400字署名三个人。现在看一些大社的稿子,很短,署名一堆,觉得当时可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。

 

图为北京机院报

  《祖国,您听到我的声音了吗?》是学校征文获奖被刊登的

  学校大门口有一座“世纪扬帆”雕塑,相信很多同学都在那里合过影。1999年12月30日,我去现场采访,这篇消息是我在大学期间的第一个头版头条。去采访的时候,还带着另外一名同学,一起撰写了这篇文章。“阳光照耀下,雕塑上的太空球闪闪发光,明天我们的北机院将像星球一样永远闪烁发光,在跨世纪的大潮中扬帆起航。”

  在2001年开学的时候,写了新生寄语《笑语言她——北京机院,我们的家》,“既然我们能够从天涯缘聚于此,那么我们就有勇气在这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。”如今20年过去了,当年的新生都已经奔赴社会,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。

  翻看以前写的文章,当时不太在意的稿件,现在觉得十分有纪念意义。曾写过一篇稿件《爱心回眸,他们悄悄的在改变》,报道的是日籍教师新井季久子资助学生助学金的颁奖仪式,其中认真记录了受助同学一年的变化,用感恩之心记录这段历史,觉得十分珍贵。

第一次校外采访 写了报纸两个版面

  2001年3月,院党委宣传部的刘永成老师给我打电话,让我和他去校外采访,是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继续世界杯压球app学院那边,被采访的人是院办工厂里的一位研究员。

  出门很早,初春季节,微冷。刘老师打车带着我一起出发,从北五环的学校到金台路那边的校区,记得走了很久。到了金台路附近,下车后,刘老师请我吃的早饭。然后开始采访,基本是刘老师采访,我负责记录。

和采访对象的合影,摄影是刘永成老师

  参观校办工厂,在采访对象的办公室里面对面访谈,采访周围的同事们,采访了整整一天。笔记记录了半个本子,回来整理出来的内容相当杂乱。刘老师说要写2个版面,让我先写着试试。写了很久也不得法,后来材料交给老师,老师主笔写了篇大型的报道。这次采访,让我看到学生记者眼界的局限性,下笔写豆腐块可以,写大文章尚需要历练。那一天是我阴历生日,21岁,假装成熟实则幼稚的年纪。

参与出版《十年成长》 回顾辉煌十年

  人生有很多阶段,在结束的时候会有个总结。在学校当学生记者的总结作品,是参与编辑出版了一本《十年成长》。这本书收录了我两篇文章《又到母亲节》和《淹没的康乃馨》,都是与母亲节相关的题材。

  2002年7月,我参与编写《北京机院报》创刊10周年纪念图书《十年成长》。在这本书的编校中,和排版的老师一起工作。她排版,我给她看着。第一次知道方正排版软件如此精妙,编辑图书需要太多次审校。

 

图为《十年成长》封面  

  在编书的过程中,读着那些文章,一起回顾学校十年的历程,思考这十年青年学子的心路历程。用这些书稿的标题,我写了一篇《十年旅痕》,串联了一堆标题,《优秀是一种习惯》《我必须成为人才》《世纪末,我们很忙》《做人与凿井》……

图为《北京机院报》上刊登的《十年旅痕》

  十分遗憾的是,在书印刷出版完成,拿到手里的时候,我还是发现有人名的错误,编校工作的一个疏忽,会让这名同学有相当大的遗憾。我们错的是一个字,而名字就成了别人。

  毕业后,我成了一名专业的媒体人。将学生时代的一个业余爱好,变成自己奋斗多年的事业。在编辑稿件的时候,总会想起当年由于疏忽没有发现,目录里人名的错误给同学带来的遗憾。

  大学毕业后,我去了中国台湾网工作,做涉台新闻报道,谨遵媒体纪律,生怕一个字的疏忽,影响祖国统一大业。后来去最高人民法院网做主编,恪尽职守,生怕一个字的疏忽,关系到无数人的身家性命。媒体工作,看似简单,责任重大。学生时代,是为了表达自我,让青春与众不同,当真成为职业,才发现责任大于爱好。抚摸着时代的脉搏,走着一条媒体人的路。

  毕业之后,多次参加学校的校友活动。2013年,曾经回学校给同学们做过一次讲座《越努力,越幸运!》,给大家介绍一名普通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。

  如今,我在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工作,继续见证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。20多年过去,保持着新闻人的职业敏感,依稀觉得自己还是当年那名学生记者,去展览馆参观也带着个小本子,记录身边的景象!

  在大学面试的时候,我曾经说:“我读没了一个学校,读没了一个专业。”昔日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由于合并已成为历史,再也没有专科班级。幸运的是我曾在这里收获了知识,留存了墨迹,当年标志性建筑“世纪扬帆”的影像逐渐模糊,崭新的世界杯压球app|平台下载带给我们新的希望!(鸣谢:校友办 供稿/图片: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2004届毕业生 李艳波 编辑:张帆 审核:杨静)

扫描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

关注官方微信
Copyright © 2012 世界杯压球app|平台下载 | 京公网安备:110402430033
关注官方微信

Copyright © 世界杯压球app|平台下载

京公网安备:110402430033号

Baidu
sogou